女人要独立,可没让你独身啊
有一位知名男性博主,专门为女性解答情感困惑,给她们支招如何搞定以及长久俘获男人的心。
出镜率较高的一个问题是,为何“男人在得到后,就不懂珍惜了?”
博主答:这和得到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你让对方看透了;要将新鲜感和神秘感的战线拉长,女生要像一本书,才能让男人有阅读下去的欲望。
这话要搁二十年前我也就信了。现如今,再也骗不了我这个被心理学加持过的中年妇女了。
因为不会再聚焦于如何抓住男人,却去反思:为什么抓住这个人,会成为自己的需要。
在这个问题中,蕴含着女性的两个价值需求:一是被另一半热烈地爱着,二是将这热烈持久下去才安全。
无论恋爱还是已婚,女性对这样的需求,始终都是敏感和介怀的。
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女性对留住关系的渴望: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附庸思维,另一方面在心理发展上,走出母系二元关系的困难。
作家张爱玲有段话很露骨:“一个女人,倘若得不到异性的爱,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这点贱”。
在旧时代,女性要想穿衣吃饭,唯一的途径就是嫁汉。
如果一个女人没有男人要,那么她将面临生存危机;这是所有女性共同的噩梦。
当恐惧到了难以忍受的级别,只有鄙视同性才能够得到缓解,同情只会让自己跟恐惧待在一起。
张爱玲的一个“贱”字,道尽女人作为附庸的处境。
现下,追求独立已成为当代女性的发展主题。
正如某出版人说的那样,女性的阅读变化呈“不再浪漫,开始充电”趋势。我也发现,这几年朋友圈分享跨年演讲金句的,几乎都是女性。
意识的觉醒不是问题了,需要继续突破的是内在的限制和恐惧,将自我从潜意识中解救出来。
如果少了这一步,不免陷入“做点什么能让男人永远珍惜我”的被动中去。
换句话说,独立不是为了获得男性的欣赏,而是能让自己在任何境况下都游刃有余。
网络上有一个词叫做“中年少女”,电视剧《不惑之旅》中的忆如,把这种状态演绎到淋漓尽致。
她是教授父亲的掌上明珠,受到无数男同学的追捧,光是过生日的礼物,一晚上都拆不完。
人到中年,依旧对被迷恋上瘾;王子跪膝吻手道晚安,是她永远醒不了的公主梦。
在一次躁郁症发作之际,忆如向丈夫马列文哭诉:当初在众多追求者中选了你,就是因为你曾经告诉我,你对我的爱永远不会疲惫。
弗洛伊德说:儿童对爱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他们要的是专一,不容许分享。儿童对最早期的营养需求似乎贪得无厌,永远无法走出失去母亲乳房的痛苦。
结婚二十年以后,马列文承认头几年时间里,他曾和忆如非常非常相爱。忆如的悲剧由丈夫投入精力发展事业开始,她的爱被分享掉了,从此天塌地陷。
对于内在还停留在小女孩状态的成年女性来说,即使不存在现实上的出轨,另一半对她的视线转移,就是不忠;或者所谓的“不珍惜”。
然后试图折腾各种方法将对方拉回深度关系,结果会激活男性心理上退行的恐慌,一个追,一个逃,亲密关系变成了警察抓小偷。
心理学上认为,人活着是为了寻求爱的客体以及客体之爱。
但别忘了,在达成这两个目标过程当中,应该是伴随着发展自己的;而不是一个渴望停留在原始的母爱关系中,另一个顾自向前奔跑。
如果说人跟人最大的差别是,在多大程度上做别人期待的自己,多大程度上做真正的自己;那么对于女性自身发展来说,就看多大程度上能够跳脱对原始关系的需求,作为主体存在。
很多婚姻中,两个人过着过着就没话说了,彼此之间“说不着”了。
另一部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中,牛爱国和庞丽娜,在结婚登记处被问结婚理由时,牛爱国兴高采烈回答:“我们‘说得着’。还没开口,就知道对方心里想的是啥”。
如此高浓度的关系,相当于婴儿不用说话,妈妈就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结婚十年后,军人出身,理想是当军官,再把妻子接到兰州这样大城市的牛爱国,早已是县城里的一个鞋匠了,性格古板而缺乏情感,日子黯淡。
她也弄不明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两个人就没话了。
庞丽娜的梦想是去欧洲旅游,这对鞋匠的丈夫显然是超纲的要求,再加上牛爱国的许诺一次次食言,让她攒够了失望,没话就成为必然。
她对他,本质上还是小女孩对母亲能够满足自己这件事情的渴望,并不是成年人的关系模式。
虽然婚姻存续了十年,但还在母婴关系的闭环里运行。庞丽娜继续寻找更有能力的“母亲”,出轨婚纱店蒋老板就是佐证。
经历一番阴差阳错的折腾,她最终和出轨对象在一起了,还怀了孕。
蒋老板是那个更理想、更完美的“母亲”吗?未见得。只是庞丽娜没有回头路了,现实倒逼她不得不从女孩的状态来到成年女性的位置。
承认现实,能够将妥协作为一种选择,是独立的标志。
电影中有句经典台词: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我们心理上的“以前”,不仅指时间维度,更是与养育者关系品质与模式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每个人都在使用以前的模式,不自觉地生活在当下。
比如,以小女孩的姿态进入到成年的婚姻生活里。
2016年有部纪录片叫做《我们诞生在中国》,其中讲述了一对大熊猫母女的故事。
大熊猫的习性是独居,一位熊猫妈妈独自悉心喂养和保护她的熊猫宝宝,母女两个十分亲密。
当一个熊猫宝宝学会爬树就意味着成年了,透过纪录镜头,我们看到熊猫妈妈在树下一直仰望着自己的孩子一步步爬上一棵很高的树,在小熊猫兴奋抵达树顶的那刻,熊猫妈妈几乎没有犹豫,转身离开,走向竹林深处。
这一幕,能让所有人落泪。
亲密、分离、独立,这个过程是动物的本能,人也尚且如此。但很可惜,太多女性在成为母亲的初始,该有的本能,已经被破坏掉了。
她们承接着代代相传的禁锢与焦虑,又无意识在养育中传递给下一代。无法亲密,又分离不能,纠缠的关系在亲子、婚姻中不断重复上演。
有的妈妈说,我们家丧偶式育儿,我一个人要承担所有,难道还不够独立吗?
从现实上看是很独立,但心理学要从相反的角度,也就是你“以前”的内在体验去探索:为什么承担所有,是你的需要?深究下去,很有可能她也有一位包揽一切的母亲。
母亲包揽一切,孩子就没有机会发展自己;因为母亲对分离感到恐惧,以此将孩子留在身边。
这不是心理意义上的独立。而这种看起来的独立,也会让孩子的父亲感觉自己并无用武之地。
有读者问,女性独立了,什么都能自己搞定,那么还有必要结婚吗?
我想说:女性独立,不是要你独身啊。如果独立让你想到了放弃婚姻,那么很可能我们还是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婚姻来满足自己的依赖需求。
结婚或者不结婚,这两种外在的形式,都不能完全解决一切女性在成长和发展中所要面对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所谓女性独立,物质和精神能够齐头并进当然好;但最核心的意义在于,追求独立的过程中,为女性提供一个反思自己的机会。
我们越是能够更多看见和理解自己,就越能够做出选择以及自我负责。
套用一下托尔斯泰的话:要学会觉察,觉察不能解决一切,却可以面对一切。
女性独立,不是不需要男人了,也不是不要爱情了,而是对自己在关系中的状态有所觉察,调谐自我适应变化。
我们还是可以相信爱情,只不过要像《小王子》里面说的:最好的爱情不是终日彼此对视,而是共同遥望远方,相伴而行。
作者: 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
编辑 | 花花
2022-01-20
2022-01-20
2022-01-19
2022-01-18
2022-01-17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咨询